#她乡论坛精选
by 康康/咸蛋/咸菜/干饭人/柚子/咸鸭蛋/大炮/鸡蛋仔
(一排看完就饿了的名字)
最近一位叫Kat Zhou的亚裔女生在推上分享她在瑞典居住期间受到的歧视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论坛也有乡友发帖讨论了这件事情。我们邀请了几位住在欧洲不同国家的姐妹来讨论和分享她们居住在欧洲的故事。
嘉宾和居住国家介绍
咸蛋 英国 6年
咸菜 英国 8年
干饭人 瑞典 2年
柚子 瑞典/芬兰 2年+
咸鸭蛋 荷兰 3年+
大炮 意大利 1年+
鸡蛋仔 德国 4年
Q: 你感受到所生活国家的diversity是如何的?你对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咸蛋: 英国不同地区的情况还挺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对移民总体比较包容,小问题还是不少,home office对于外来移民敌意是目前为止体感最强烈的。我在伦敦以及英国南部城市居住过,只要刻意筛选周围朋友,基本上可以生活在比较舒适包容的环境中;目前身边朋友对种族问题都比较敏感,在这样的bubble中生活觉得还是可以比较容易融入。
Home Office这个我展开说一下,最近为永居签证做准备,需要考一个life in the uk考试,是在home office指定考点进行。这是一个比较奇葩的故事,比较长,我简单说:0. 这个考试我考了5分钟,yes,就是这么简单,1. 这个5分钟考试的安检是我在英国经历过最严苛的,超过机场,不夸张。考场等候室很小,狭小空间的四面墙上贴满了告示:“STOP! We will find it” 然后配一个身体上贴手机等作弊器的图片;另外还有一张大海报说“abusing staff is a criminal offense.” 2. 需要做一个非常彻底的金属探测器安检,检查内容:上衣口袋外翻,上衣领口外翻,口罩摘下来外翻,披散头发的束起,牛仔裤前面三个口袋检查,后面两个口袋检查,上翻裤脚,脱鞋。
在候考过程中,我见到了:一个希腊姑娘,填表格的时候,出生地写的是自己村的名字,但护照上写的是省份,工作人员认定信息不一致,取消她考试资格。一个日本姑娘,跟老公一起来考的,日本姑娘结了婚以后改了姓(采取了自己的姓后面+老公姓氏的做法),把原来自己的姓填到了middle name一栏,与护照不符,但与BRP(身份证)相符,工作人员没听完她解释,就说“in this country, we put them both in the family name”(傲慢脸),然后叫她重新预约。——把我震惊坏了,这是我在英国亲身经历过的最赤裸裸的歧视了。
咸菜: 去过北美的国家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肤浅的体感是,我觉得英国算是diveristy比较好的国家,当然具体的感受要和你生活的城市和地区挂钩,如果生活在较大的城市,例如伦敦这样,肯定diverisity的程度是比较高的。我自己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是,从上学开始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就是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且这种多元的比例在一个班级里是很高的,大家都是会两种语言以上。在和我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交流的时候,你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种程度上的落差。这也和专业相关,我所了解到的一些专业,比如Accounting, Finance,这样的专业可能80%都是华人,甚至上课不需要说英语的程度。当然,我目前只在两个城市里生活过,相对都是比较大的城市,因此我的感觉上也会有所偏差。
干饭人: 大学和一些国际公司里的diversity还不错,大部分时候都是英语但也会遇到一群瑞典人开始瑞典语交流的情况。瑞典社会之前接收过难民但是根本没有融入社会,导致现在社会上各个群体极其割裂。整个社会还是white dominated,人情社会,圈子封闭,极难融入。非本地人的圈子里也都是其他地方来的小伙伴。最常见的试图融入的办法是和瑞典人dating然后接触另一半从小到大的交际圈。亚裔,华人不多且内耗严重。外来人口的声音很小,非白人族群对于歧视/不平等现象的awareness相比起英美要低很多。瑞典人相对内向冷淡,非常individualized,人情淡薄。今年瑞典大选中极右翼SD党获得第二高选票,新政府是右翼政府,接下来会收紧移民政策(已经开始影响工签了)。
柚子: 我觉得整个对瑞典和芬兰当地diversity 认识的过程和自己处于的人生阶段是挂钩的。在学校里因为是英语的国际项目,所以diversity比较好,大家作为学生和课友,心态都很开放包容,学生举办的活动很多也是带着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因为我们项目中没有瑞典学生,其他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会通过参与瑞典的节日和各种文化活动、参观博物馆这样的机会,去了解瑞典本地文化。整体来说,完全是带着第三者的视角去了解一个新的文化的过程。随着自己渐渐离开校园,开始更多地参与和”融入“这个社会之后,看待的视角逐渐变得现实和多元起来。相比其他方面,了解文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奇和更容易去接纳不同的事情,唯一一个中国人可能常常抱怨的地方是饮食文化diversity方面,瑞典和芬兰都可以说是”美食荒漠“,原因可能是在这里生活的人还是以瑞典和芬兰本地人为主,要去迎合他们的口味做出来的中餐其实不那么好吃哈哈。
如果我们只讨论人群种族和国籍的diversity的话,正如我刚提到的,主要还是以白人为主,如果我们代入本地人视角去看瑞典国内人的流动性的话,我认识的同学和同事,他们的人生轨迹很多是围绕在自己家乡的一个不大的半径以内的,整体来看更像是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地域丰富度。这个也可能是他们当地的人自己的人际网络的特别稳固,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排斥外人的原因。语言也是一个在这里的外国人,从我们自己视角来看是需要”克服“的问题,从当地人视角来看,对于他们来说英语使用率虽然相较欧洲其他国家来说,是较高的,毕竟也不是他们的母语,所以需要使用这门二外也是吃力的。
如果回顾自己”融入“过程的整体感受,我觉得作为留学生刚到这里的时候,(在有稳定的签证,比如留学和工作签证的条件下)在这里开始生活相对来说是不难的,靠着自己还不太熟练的英语和之前从各种微信群当中收集的经验和反馈,可以顺利地开始生活。但如果要提到我刚开始接触的职场方面,虽然我的经验中的样本量还是非常小的,从我的观察来说,公司中高层几乎没有瑞典人以外的情况下,要去建立信任和合作确实很难。在芬兰上学的时候,一个土耳其同学告诉我,芬兰的职场种族歧视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当时的我还是很震惊的,到现在真正身处于瑞典职场之后,我逐渐理解这个排名的真实性。
咸鸭蛋: 机缘巧合之下我在荷兰很多不同的城市生活过,总体感觉是城市越大、发展越好,diversity越不错,英语生活是完全没问题的。在刚到荷兰生活的大学城里,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非荷兰的其他欧洲学生比例很大,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荷兰人/欧洲人。亚洲人不多,但是并不会觉得自己是outsider,可能因为大家都是来上学,都不会在这里长期留下。可能是因为会有很多游客,在跟local打交道的环境里,基本上也都是很友好的。但是当我越往大城市去,越能感受到更多不同种族的人的存在。目前在阿姆生活居住,有的时候看着满地铁的肤色种族都不一样的大家,感觉这是个很神奇包容的城市。
可能因为我自己性格的原因,我对于在荷兰的生活并不会觉得难以融入。可能我对融入的要求就很简单:一个能让我感受到舒服自在的环境。目前看来荷兰是完美满足的,我很少交新朋友,喜欢自己一个人去体会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再加上荷兰还算不错公共机构效率和外国人友好公共服务,我在生活方面感觉到了融入,但是从心理文化上来说,很难去界定自己的融入,毕竟我在国内也并不能融入进主流文化中。至于工作,目前来说我的职场经验不多,所以暂时无法提供职场融入感受。
大炮: 总体来说diversity不怎么样,大学环境比较bubble,大城市比如米兰会比其他小城市好很多,大小城市间区别很大(small town见到亚洲人会像动物园里跑出来猴子一样稀奇地盯着你),不太严谨讲还蛮像中国对待外国人的感觉。官僚机构,邮局和cup这些地方很容易碰到态度恶劣或者至少是摆臭脸的工作人员。会说意大利语的话情况会好很多,不会说意大利基本就不太可能融入。虽然我人在全意最liberal的大学城,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在学校,学校外和去政府机关三层不同的温度差。种族意识和系统性制度性的帮助很差,即便是大学我也觉得做的蛮差的。现在极右政党也上台了,大概率要更加严格地限制移民,可能情况会变得更不怎么地也说不定(。
鸡蛋仔: 在德国总体diversity是很一般的,但也因地区而异。总体情况上来看是西德好于东德。在大学城、工业城市等外来移民较多、经济比较好的地区居民比较友好,移民人口也比较多。大城市diversity不错,比如有一次在柏林,在日式拉面店外面排队,排在我前后的三四组顾客都说不一样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肤色。
德国实际上是一个移民国家。蓝卡标准对STEM专业/IT行业的标准并不高,因此有很多外来移民。在相对国际化的城市没有“融入”的必要,然而在相对传统、德国本地人占比较多的地区,由于德语难学以及德国人普遍英语并没有北欧国家好(性格上也并不热情好客),所以还是比较难以融入的。
Q: 你遇到过(例如性别或者种族)歧视吗?或是被冒犯的情况?据你的观察,你所在国家的歧视问题严重吗?
咸蛋: 遇到过一些不同程度的microaggression,与性别、种族都有关。周围有三位朋友曾在街上遇到过基于种族的冲突(就是类似Kat Zhou推特视频里那样的),报纸上也见过类似的事件(尤其covid后)。
咸菜: 在英国,当面直接的歧视,我没有经历过。但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而遇到被冒犯或者感到不适的事情还是会时不时的就发生。尤其在英国呆的时间越久,自己回看过去的一些事情才会意识到,“哦,当时这个事情其实是歧视或者起码带着歧视色彩”。很多时候,这种经历是没办法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的时候很快的察觉出来的。随意分享一下我印象里遇到的一些不愉快时刻:1)上学时候被老师问到我的名字太长了,可不可以缩减成另一个名字,这是唯独问我的问题,别的同学就没有。2)有太多太多次被人聊天一开始就问你where do you come from? 这个问题其实如果发生在聊天交流了一段时间且太多友好而不是充满窥探好奇的语气,我是可以接受的。现在的我已经学会不再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why do you ask?
干饭人: 瑞典社会对于种族歧视,不平等之类的问题的态度是: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我不觉得这个问题存在,直到有特别大的影响(比如Kat Zhou的推文上了trending)才稍微有点讨论,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选择cover it up的态度。我自己在街上有被咳嗽,以及有人专门避着我走,职场和生活中经常有microaggression(男的一多就这样,不管哪儿的男的都一个样,本质差别不大),周围很多女生都遇到过种族和性别歧视。学校和公司说是有supporting system,但其实都不出力。之前上学的时候有向学校上报性别歧视,但是那个男的撒了个谎说自己没做过然后就没受到任何处罚。可以参考Kat Zhou报警之后警察的态度,基本一致,摆设罢了。
柚子: 刚到瑞典时碰到过直接的歧视行为,当时是欧洲新冠刚开始大面积传播的时期,我和朋友去公园拍照,在我们互相拍的时候,旁边有一对瑞典老人,他们问我们来自哪里,在知道我们来自中国之后,他们举着拐杖划出了一个半径说我们需要离他们两米远。这之外的遭遇歧视的经历,可能不是单一的种族原因,比如英语说不利索,表达不清楚的时候,会有不耐烦的客服或者店员。我觉得和其他姐妹提到的一样的是,他们对于种族歧视的划定是不清晰的,他们不知道其实很多行为是会给外国人造成不适的,总体来说比较innocent。我觉得这个认识加上Kat Zhou的勇敢发言和指出问题,变得让我有了很多反思,尤其是把我看到的北美的华人和其他族裔正在做的事情,和我们在这里的经历相比较来说,亚裔在北欧各方面的visibility是很低的,文化上来说我们常常在北欧人眼中是很单一的形象甚至是刻板印象。我们的政治参与度也不高,作为移民群体中的一员,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诉求没有被表达出来,让更多人、更重要的是政策、规则制定者听到,我个人觉得为了融入而融入导致我们放弃得过多了,这里可以引申到最后关于怎么应对歧视的问题上。
咸鸭蛋: 有一次在之前上学的大学城里坐公交,因为不熟悉站点,在司机刚起步的时候按了停车铃,司机阿姨很生气地停车,并且让我下车,我当时其实是很慌张害怕的,但是在试图解释之后,有一位围着头巾的姐姐(or妹妹)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我,在下车的时候,一位依靠着小推车行走的荷兰奶奶也在安慰我,说那个司机阿姨“just have a bad day”,让我不要往心里去。所以这件事在我心里也不知道算不算是被歧视行为。在阿姆的话遇到过有十一二三岁的中东小朋友故意恶作剧过一两次,两次我都狠狠地教训回去了,第一次的时候还直接带着警察抓住了那几个小屁孩,现场给我道歉(简直不要太爽)。
大炮: 没有碰过非常直面的或者暴力行为的歧视,但micro aggression不算少。就算是在大学,各种刻板印象导致的无语对话也是很多(已经对于听到:“这是我第一次和中国人说话” 或者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英语这么好的中国人”这两句话很麻木了。I‘m like: 我不是熊猫哈,还被问过”你们能用互联网吗”这种离谱问题),在街上被男的喊chinese或者说你好的情况也发生过不下五次。意大利人不是很有意识“这是歧视”,他们就觉得是好玩儿,你就是和我们不一样。(这点也很中国哈)
我碰到三次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去cup激活保险,那个工作人员明明会一点英语就是死活不说,然后拒绝给我办理,即便我提议说给我的意大利朋友打电话翻译也被拒绝了,态度非常差地叫我下次带一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来,和我说“you go out”。然后我写了complaint letter给卫生局说被歧视了(很明显这个事情里我不说意大利语,信也是用英语写的),很久后收到了(意大利语的)回复说这绝对不是歧视,只是语言不通造成的误会,然后让我下次去办理的时候不用排队(????)行文非常傲慢。我觉得一个工作人员的行为还可以归结到个人,卫生局回复投诉信的态度是这个鬼样子真的就是系统性地不当回事儿了。第二个也是去cup激活保险(。)那个cup非常偏远只有一个大叔会英语,大叔非常热情地帮我一行一行翻译表格上的字,然后还帮我找离我家近的女性家庭医生(因为当时已经是下半年了,很多家庭医生都满了,他就一个一个看哪个有位置),总之一个热心好人形象跃然纸上,但他同时也在等待打印地空隙时间当着我的面和另一个同事模仿中文发音“chin chin blahblah”然后两个人笑成一团(。)到现在我都觉得他的行为非常代表typical意大利人——又很友好又没啥歧视意识。他完全没有意识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就和中国人喜欢模仿泰语觉得好玩好笑是一样的。第三次是我碰到最直面的,发生在柏林。我和当时的date(澳洲印度裔)在地铁口拐角处讲话,突然冒出来两个男的问他:where are you from (他们直接无视了我=-=),然后在得到“澳大利亚”这个答案后非常不满意地否定了他说:“no, no, no. you are not Australian, you are Indian or Pakistani. 澳大利亚人不长你这个样子。” 我当时震惊加生气到整个人都抖了,狂骂他们,然后他们又:no, no, no (。) it’s just a question.反正就巨傻鸡来恶心你。
鸡蛋仔: 可能因为我德语并不好所以当面怼脸的歧视在我印象里没有。然而,micro-aggression的情况很常见。以下是一些我和我的朋友们遇到的例子:
- 会被人在路上“Nihao”(甚至上次和她乡姐妹面姬都遇到了!)
- 办各种服务,有时候问出“could you speack English”,办事人员就会一脸不耐烦因为他们不会说英语/英语不好/不喜欢移民,有时候会很冷漠地说Nein/No
- 有如果不仔细完全不会发现的、很隐蔽的区别对待:比如我的朋友有一次告诉我,本地大超有时候有集点数的活动,有一次cashier主动问了前面的德国人要不要,但是轮到她的时候cashier就没有问她。
Q: Covid之前之后有感受过不同吗?
咸蛋: covid之后对亚裔歧视尤其严重,亲身经历被人咳嗽。covid刚开始的时候,有南安中国老师当街被打,东南亚裔后代被打,我还听过英国北部、苏格兰的反华更严重,甚至街头有kill Chinese的涂鸦文字。
咸菜: Covid期间英国确实发生了很多针对亚裔的歧视甚至暴力事件,我那时候不怎么出门,但是;留学生在街上或是bus上被辱骂或者吐口水的事情也耳闻了很多。
干饭人: covid之后才来的,不了解covid以前的情况。不过之前在当学生大使的时候收到很多中国同学的私信求助,很多都和covid相关。比如说走在街上被骂virus,被人怼着咳嗽,等等。
柚子: Covid 之后到的北欧,之前的时期是道听途说,估计Covid之后歧视情况是变严重了的。歧视用的语言也变得更具体,跟中国更加挂钩。
咸鸭蛋: Covid初期,在荷兰没有人戴口罩的时候,有年轻人故意对着戴口罩的我和我朋友咳嗽,后期随着我不停地搬家换城市,再加上宅不怎么出门,基本上没有再遇到过了。
大炮: Covid前没有来,没有亲身体验过前后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网上看到过一些歧视的事件。
鸡蛋仔: 我个人并没有感到不同。但是我有朋友说covid刚开始的时候她在路上走,有路边踢球的德国小学生们一边喊“Chinsisch Virus” 一边嬉笑着把球朝她踢的情况。我记得2020年春天covid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中国女学生在柏林地铁站被两个穆斯林女生殴打的新闻。
Q: 大家感受的职场文化是如何的?(你是否感受到harrasement, bias等等)
咸蛋: 我们团队是全员华裔(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都有),公司也是跨国公司,对于平等包容这块企业文化很重视,但值得说的就是board依旧清一色老白男。另外刚进公司时候有一个财务部门的英国人经常中午腆着脸来找我们组中国女生吃饭,这个英国人有一个台湾老婆,会说中文,但当时同事一致觉得他挺creepy的。有一次吃饭时候他说,我家地毯好脏,都是小孩吃的脏的东西,我老婆也不懂得打扫。当时团队内一个同事就怼他:“那你为什么不扫?!”当时觉得好解气!
咸菜: 我前公司是一个非常传统的industry,公司基本是40-50岁的中年白男,不会说有很严重的职场歧视或者harrasement,这个在英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身为亚裔女性,我明显感到在office里格格不入,很难和同事有超出工作内容的交流,你的男同事也更容易群聚在一起聊天。在这种公司里,基本上你升职的通道是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天花板也是很低的。曾经有一次和一个男同事发生冲突,我的manager (白人男性)的处理方法居然是叫我和我的男同事和另一个男同事当面”“对质”,现在想起来真的好离谱。现公司虽然也不免是白人男性占大多数,但公司环境明显是更inclusive和supportive的,公司也有意识有plan的让更多女性做高管,近几年也hire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培养年轻人。
干饭人: 前东家是个男女比极其失衡的通讯公司,不过在前东家干活的时候赶上了covid,总共就没接触过几个同事,干了一年左右没遇到啥奇葩事,但是在最后的三个月接了个新项目,组员全是男的就我一个女的,然后就各种microaggression,我就跑了。现东家男女比稍微好点,日常的工作环境还可以,但是管理层还是没几个女的(白眼)。瑞典社会很缺人搞技术搞engineering,这类岗位很多都是外来族裔/印度consultant。职场天花板肉眼可见是因为种族,这么多外来族裔搞技术但是管层还是不懂技术的自负白男居多。瑞典职场文化就是天天宣传自己的家庭生活(继续白眼,真的不想再装作同事的小孩很可爱),瑞典人以稳定的家庭生活/小孩/夏季度假屋/假期卷去哪儿旅游为骄傲,极其统一的模版,年轻人没对象的就是party/嗑药/下班喝酒/club蹦迪。
柚子: 我的经历是一个创始人团队在瑞典上班的多种族结合的很小的startup,一个中瑞企业和一个瑞典本地大厂,在diversity方面的体验来说,startup是最好的,在这家公司没有种族歧视或者类似问题的经历。中瑞企业里面中国人占比相比其他瑞典企业是比较高的,抱团情况比较明显– 午饭时间,说瑞典语的人聚在一起,说中文的同事通常也很快地找到彼此,其他族裔也会出现,比如印度同事。到现在的大厂,总体来说数据上是最”优秀“的,HR提到说我们这个office所在的地方,有100多个国家的员工,我觉得在比较大的职场社交环节,可以更容易做到在场都用英文交流。在我们部门的团队当中,90%也都是瑞典人,遇到有时候在团队channel 发全瑞典语message的情况。有的时候,上级会先用瑞典语和在场大部分瑞典同事寒暄,然后才会用英语说一两句。我能明显感受到会不会说瑞典语是影响到我在这个团队和上级建立信任和情感纽带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我来说就是microaggression。
鸡蛋仔: 首先体感德国STEM相关行业的diversity和性别比例都远不如美国,我呆过的公司(3+)里组里见到的女性程序员全部加起来不超过五个。呆大公司和研究所文化和gender分布相对好一些,大家英语水准也很好,文化也比较多元。但是中型德国本地公司diversity则非常差。具体体现在以德国雇员为主(大部分英语都还比较差)、是男性为主导的职场环境。有一次我有一个senior dev同事说”we don’t want our website looks like something from China”. 我当时有些不满但是没有说出来(因为我性格比较软弱),但是我的manager事后call him out,然后这个dev第二天来给我道歉了。之后在工作中我会表现得强硬一些。觉得职场的歧视和偏见程度一方面受公司文化影响,但另一方面来说manager好不好,够不够supportive也是非常决定性的因素。
Q: 你在所生活的国家有过本地Dating经历吗? (有没有感受到Yellow fever)
咸蛋: 年少不懂事的时候有date过,当时来英国还没意识到阶级的这个问题,date一个working class的男的,初期他告诉我说他哥哥的老婆也是中国人,我其实脑内就警铃大作了。事实证明就是辣鸡,甩了。为什么要提这个working class的事呢,就是他有一次亲口告诉我,有些英国人(incel)找不到英国女生做老婆,就会选择亚洲女生。
咸菜: 完全没有dating过任何英国人或者在英国的非华人。我好像也没有被搭讪过,可能我自己脑子里没有这根弦,当时忙着学业和找工作等事情,后来有了对象之后,就更加不会释放恋爱信号了。
干饭人: 没有dating过。但是我在健身房老被白男搭讪,意图非常明显。我身边有蛮多找了瑞典男朋友的女性朋友。感觉这些找亚洲女生的男的大部分都有yellow fever,一问前任基本上都是亚洲女生…。“瑞典女生都是playgirl,还是亚洲女生乖” – 从朋友那儿听到的本地白男言论
柚子: 没有本地dating过。有用交友软件认识朋友,从和第三方(德国交换生)的交流还有和date 本地人朋友的交流来看,瑞典人还是倾向和瑞典人交往(金发碧眼尤甚),即便是其他欧洲国家的人,也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社交圈。
咸鸭蛋: 刚到荷兰的时候有local dating过,但是都只是单纯从看男性的角度排除了他们,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不过从身边各种例子观察来看,荷兰男的中国男的都一样的不行。
大炮: 我dating生活还挺活跃的,所以各种各样的傻鸡都碰到过,yellow fever的傻鸡就是从南美洲到欧洲各个国家只要他们够不要脸你就会不小心踩一脚屎(。)我觉得这件事不分国家主要还是男的不行(x)相对来说移民在一点上概率上会好很多。
鸡蛋仔: 没有本地dating过。但是听说的德国本地人yellow fever的话题并不罕见。一次是我在图书馆自习然后总觉得有人盯着我,回头看是一个德国人。吃完午饭回来后发现他座位挪到了我旁边!我就赶紧跑了。后来和朋友提起才知道这个人“声名远扬”,有很多“中国女性朋友”。另外一个data point来自一个朋友,说她的language buddy问她有没有中国女性朋友单身,想要找女朋友。想要当亚洲女性的语伴的白人男性大概率有yellow fever,姐妹们请谨慎。
Q: 在面对到歧视或者那些令人不适、被冒犯的时刻, 大家是怎么应对和解决的?
咸蛋: 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回击。
咸菜: 看在什么场景中,如果是工作中,建议搜集好证据,文字的或者录音都行,report给HR;如果是生活中,我也是觉得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回击回去,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礼。
干饭人: 我觉得Kat Zhou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但是结果还是这么个鬼样子。采取措施的话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其他的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是不要有心理负担吧。第一第二次遇到这种事情我也是比较慌的,现在已经能比较平静了,毕竟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本身也就不是个好东西。我个人是比较不怕死的,遇上了一般都会录视频/拍照,也会非常aggressive的骂回去(不建议模仿)。
柚子: 我觉得可能在北欧更容易遇到的是microaggression,这个的处理方式比较难说。取决于发生的情境、面对的人和各种因素考量,我觉得如果是面对朋友关系的人,可以直接表达,更坦诚一些,如果对方完全不理会、没有基本的尊重和共情,那当然就可以直接将此人筛除朋友圈。和上级和同事的场景,我还在各种渠道像别人分享的经验当中去取经,我觉得可能首先需要得将问题提出来,并且联合更多受到相同歧视的不论什么族裔的同事一起去推动问题的表达,这可能是问题会得到解决之前的第一步。如果是在学校的环境,可能表达和反映这种情况的难度是最低的,放大这种表达的声音也同样是问题能得到重视的关键因素。
遇到更加直接和有攻击性的行为,可能更多还是考虑自身安全因素,不过我有被Kat Zhou的勇敢鼓励到,她可以在被两个男性堵在墙角的时候,还能记录下对方的照片,并且立马报警,我觉得我的反击能力是可以练习和提高的,我不会永远只能忍气吞声然后快速走开。
发声和说出我们的故事也同样重要!你的故事可能就会鼓励到一个遭遇歧视但准备忍耐的人,可能会帮助没有恶意的人扫除一些歧视的盲区,甚至可以让种族歧视的人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
咸鸭蛋: 我会分情况,如果是故意的就直接很刚地反击,录像留证据报警,但是并不了解报警之后的处理流程和情况,只能期待会有效果的。
大炮: 我一般会直接骂回去,但to be honest如果没有系统性制度性的支持,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费神费力又收效甚微。
鸡蛋仔: 因为我要不然是面临“求人办事”的局面,要不然就是那种很隐蔽的bias,没什么可以还击的base。在学校或者公司可以和专门管理这个事务的部门反应,但是目前为止没有想到很有效的、个人可以做的事情。
她乡希望让乡友们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和广阔的世界,我们欢迎各地的华人女性来论坛分享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查看更多相关推送:
如果你愿意分享你的经历、观点和见解,请前往 womenoverseas.com 注册发言。
WomenOverseas 她乡
海外女性分享互助社区
TG channel:https://t.me/womenoverseas
YouTube:WomenOverseas
B站:WomenOverseas
Podcast:WomenOverseas她乡电台
Instagram: womenoverseas
我们在她乡等你。探索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排版、图片 | 竹子,Constance